楚让蕊
作为城市环境的维护者、秩序安全的守护者、便利生活的提供者,户外劳动者为城市的正常运转作出了重要贡献,但他们也面临着“吃饭难、喝水难、休息难、如厕难”等实际困难。
2016年初,全国各级工会开始建立以户外劳动者为主要对象、以工会驿站为主要载体的服务体系,推动改善户外劳动者工作条件。近年来,我市各级工会坚持“有统一标识、有固定场所、有完备设施、有管理制度、有人员管理、有地图可查”的六有标准,充分整合社会资源,采取联建、共建等方法,在人流量大、人口密集处建成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301个。
如今,爱心驿站成了户外劳动者的“补给站”“加油站”,让他们“热可纳凉,冷可取暖,渴可喝水,累可歇脚”,人文关怀持续在细微处彰显:手机没电了,这里可以充电;突遇下雨天,这里有雨伞;自行车没气了,这里可以打气;小磕小碰,这里有医药箱;临时需要哺乳,这里有私密性很好的哺乳室······
爱心驿站的建立,不仅是对户外劳动者辛苦和付出的认可、还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与关爱,它不但满足了户外劳动者物质层面的需求,而且让他们的精神得到慰藉,亦促使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,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。
一个个驿站犹如点点“星火”,不但能燎原,而且传递着温暖和幸福。但要让踏入驿站大门的人越来越多,还需要不断拓展服务功能,延伸服务链条。比如,借鉴外地做法,结合自身实际,在爱心驿站不定期发布用工招聘和培训信息;提供义诊、理发、爱心帮扶、心理咨询疏导、防诈反诈宣讲、金秋助学申报等服务;设立劳动关系法律讲堂;开展点亮“微心愿”活动;与社区食堂联动,供给优惠的午餐······当服务“礼包”越来越丰厚,当更多人的需求被纳入考量范围时,城市文明程度会更上一层楼。
同时,也鼓励爱心驿站的“常客”积极化身志愿者,协助管理人员维护驿站日常运营,让小小的驿站成为爱心接力的平台,共同用公益精神谱写“双向奔赴”的感人故事。
小驿站,大作用。期待爱心驿站文明的底色更亮,户外劳动者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。
编辑:葛生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