鹰城论坛|文明行为系列谈③自觉分类垃圾 守护美好家园

2024-10-25 09:40:12 来源:平顶山日报

李若晨

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,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,其中生活垃圾约4亿吨。“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。”为提高垃圾利用率,减少环境污染,我国积极推进垃圾分类,力争让每种垃圾都能找到价值和归宿。

一双运动鞋降解需要50年,一些塑料瓶降解需要500年,不仅占用土地资源,而且加快资源消耗;一颗纽扣电池会污染600吨水,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,包括水银温度计和染发剂、药品等有害垃圾,处置不当都可能造成空气和水污染,最终还是身处食物链中的垃圾制造者——人类自食苦果。

近年来,我市设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事务服务中心,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。目前,全市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,市内建成区居民小区垃圾分类累计完成30万余户。从随手一扔到分类投放,垃圾分类正逐渐成为社会文明新风尚,引领绿色低碳新生活。但是面对庞大的垃圾基数和增量,群众的参与度和分类的便捷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

态度决定一切。让更多人明白“为什么要垃圾分类”是关键。要加快建设垃圾分类科普阵地,加大宣传力度,创新宣传载体和形式,寓教于乐,引导人们认同分类、自觉分类,变“要我分类”为“我要分类”。可以借鉴其他城市,比如在小区加装洗手池、自动除臭机、感应门,改善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体验感;开发回收小程序,提供灵活、快捷的可回收物再利用渠道······这需要职能部门转变思路,用自己多一分的服务为居民提供多一分便利,促进人们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,为垃圾的“投放—收集—运输—处置”全流程分类打基础、开好头。

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,涉及面广、环节繁多,需要打破壁垒、通力协作,形成“政府主导、部门指导、社区发动、居民自治”的垃圾分类格局。其中,激励与监督机制不可或缺,打好从严管理与奖励作为的组合拳,才能将垃圾分类坚持下去。

“道虽迩,不行不至。事虽小,不为不成。”垃圾分类是百姓关注的关键小事,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。抓好抓实这一关键小事,一定能撬动文明建设这一大事,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。

编辑:南朋英

数字报

主办:平顶山日报社  ©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

平顶山新闻网  联系电话:0375-4973575

地址: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  邮政编码:467002

豫ICP备09014970号-5 豫公网安备 4104020200002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