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李晗
目前,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,市级代表性项目101个(不含汝州市)、省级代表性项目47个,涵盖民间文学、传统舞蹈、传统戏剧、曲艺、传统技艺、传统美术、传统医药、民宿等多个类别。
这些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,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,是连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桥梁,也是重塑乡土文明、凝聚共同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。更多人认识、了解、热爱非遗,则为其以深厚的底蕴滋养丰富现代文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。
更多人知晓,让非遗传承的空间广度得到延展。在市首届银发生活嘉年华暨“悦享金秋·鹰城货架”消费促进活动上,非遗手工铝编作品广受欢迎,现场送出作品1000多件;在鹰城第十八届万人相亲大会暨文化生活博览会上,20名非遗传承人带着中国剪纸、烙画葫芦、琉璃不对儿、捏面人等特色非遗项目,吸引众多市民围观交流······非遗项目广受欢迎的背后,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共识,更是精神文化需求的体现。多场域亮相,更多口口相传的夸赞,让市民把“原来我们竟然有······”的感叹转化为“这就是我们这里的······”的骄傲与自豪,文化自信变得更加具象。
更多人接力,让非遗传承的时空长度得到延伸。近年来,我市各地面向青少年开展“非遗进校园”“非遗研学”等实践活动。在湛河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光明校区,市级非遗传承人张春峰带着孩子们亲手制作剪纸“吉祥花”;在市第三高级中学,戏曲进校园联片教研活动通过听、唱、演、赏,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河南坠子的独特魅力······深度参与,让学生从了解到认同,进而激发热情与热爱,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种子在此刻悄然种下。非遗项目里有着情感、技艺等多重要求,是千百年来共同价值文明的凝练,要靠一代代人的心口相传、长期实践的耳濡目染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非遗事业,在增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、拓展实现自我价值途径的同时,为非遗发展注入源头活水,助力非遗与时俱进,焕发新的生机。
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,只有代代守护、薪火相传,保护好、利用好、传承好,才能更好地充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,为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力量。
编辑:程照华